辛勤耕耘在西北地区职业教育讲台,默默奉献着青春,以新时代“双带头人”书写职教精神;以“工匠精神+德育并重”践行三全育人;带领团队积极创新、不断进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他用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耕耘着职教天地的一方黄土。
——题记
孙来忠同志,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陇原人才C卡、高级室内装饰设计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考评员及培训员、甘肃省科技专家库专家、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专家库成员、2015年和2019年全国技能大赛建筑装饰技能赛项裁判员、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高等职业院校赛道专家委员、兰州市社科院特约研究员、相继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建筑设计一线教育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
他扎根西部职业教育教学15年来,主要担任《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性教学。带领教学团队完成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优质专业和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及专业教学标准的申报和编写。
在技术服务和科研方面,多年来主要研究城乡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为临夏和甘南地区编制完成近百个村庄规划、消防专项规划、棚户区改造规划等总体规划项目。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3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3项;第一作者主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篇。辅导学生在全国和甘肃省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9项;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和最喜爱的教师。主持和参与省厅级教学成果奖6项。202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师生同赛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国赛二等奖。
1、传道授业修德行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从教十五年来,历经了很多磨砺和蜕变,逐步从教授一门课程到负责一个专业的建设。十余年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他在教师这一伟大而又平凡的岗位上,他坚信在孕育匠心、寓教于研、产教融合、教书育人的同时,更要修行自我的高尚品德,潜心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他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工匠”职业精神就是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具有科学严谨的思考和认真规范的做事态度。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创新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落到实处。
他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时刻将融入企业行业,随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行业的用人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开展有意义的校企联合教学,为学校教学不断输入新的活力,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符合行业要求,这样才使专业发展和学生能力培养做到与时俱进。
2、团队协作齐奋进近年来,他积极探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自2014年起专业团队开始尝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2019年8月7日,以“孙来忠”命名的工作室获批201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本工作室主要依托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搭建而成。工作室团队现有成员12人,教授2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5人,企业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100%。
工作室团队成员在教研教改中不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努力进取,积极带领学生多次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队在注重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同时,分别在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研究、专业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中均取得了骄人成绩。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建成了建筑装饰综合实训中心660余平方米,具备手工木工、装饰装修工技能鉴定,甘肃省中、高职建筑装饰技能竞赛承办条件和相关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使用;他负责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度校企融合。
他带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团队首先系统化设计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与实践体系相辅相成、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其次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建筑装饰项目工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形成了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项目化教学;第三围绕工学结合课程,以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为中心,引企入校,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工作室,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地方建筑装饰行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省内建筑设计类专业群的教研教改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
3、创新创业育桃李
1.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作为专业带头人,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按照“两业、一案、三目标、四手册”的专业建设主线,分为基本素质教学课程模块,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三部分;已经和企业共同编制了实践课程体系标准。建立了以“工作室”制推动专业建设的机制,落实了“一师一企”制,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带动和培育创新创业类技能人才。
2.专业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
他根据专业(群)创新创业型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组织教学中,让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专任教师辅助教学的机制。
3.带动了师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
近年来,他鼓励和带动系部师生不断参加“互联网+、挑战杯、三创赛”等创新创业大赛,从学校选拔赛、再到省赛和国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团队成员相继在创新创业类大赛中取得了国赛获奖2项,省赛获奖12项。
4.建成了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在多年创新创业努力中,于2019年获批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创新创业规划,并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对所有新进教师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在近几年中,共建立约10余对帮扶对子,为使教师创新创业知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便于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5.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他在创新创业项目“垚匠洞人-窑洞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相继完成了“平凉地区窑洞民居的装饰设计与修复”的院级课题的研究和结题;2021年主持完成甘肃省第四批省级科技计划(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西北地区乡村振兴中生土窑洞的工程修复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CX4ZA011;2022年参与完成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甘肃史前文化符号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B-449;2022年第二完成人,甘肃省第六批省级科技计划(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以生态文明引领甘肃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21CX6ZA007;2022年主持完成省委宣传部的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地区民居民宿的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20YB113。并完成了相关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继续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