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男,汉族,祖籍山东平阴,1955年2月生于北京。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和生平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本课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从党的十八大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论断、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新概括和新要求等五个方面,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的报告精神做了深刻的解读,准确地把握了十八大的精神内涵。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新阐发
秦刚,男,汉族,1957年12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92年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研究性著作十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特聘专家,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党的十八大表明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新途径,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本课程对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推进等内容,为我们进一步深入领会十八大精神做了科学指导。
戴焰军,1954年9 月29日生于陕西三原,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特聘高级研究员,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数据中心执行编委、在若干地方和军队高校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党建研究》、《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近200篇,撰写、主编《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导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等教材、著作十多本,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际就是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本课程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推进党的建设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含义,提高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提高科学化水平要落实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等内容,激励我们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四讲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赵振华,男,1966年生,河南省辉县市人。199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近年主要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地厅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进修班等主体班次讲授“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及当前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等专题。已经出版《低效率劳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党建读物出版社)、《劳动价值新论》(上海三联出版社)等个人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多篇被转载。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本课程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及政策演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举措等内容,对于我们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吴忠民,男,1959年10月出生于青岛市,汉族。1982年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硕士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胡滨教授)。1985年9月至2000年4月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8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1992年又被破格聘为教授。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自1995年起,历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职。2000年5月调至中共中央党校工作。
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997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在本课程中,主讲人对当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民生问题,从基本概念、主要问题、主要特征以及对策等方面做了系统概括的阐释。
周熙明,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哲学、文化研究和中央党校主体班次的教学。近年主讲课程有 “科学发展观中的文化视野与文化思维”、“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意识形态创新”等。兼任《现代决策者文丛》主编,《每周经济评论》最终审阅人。
研究领域:文化哲学,现代化与中国社会的制度和文化变迁。
主要成果:主要著作有《思想的本性》、《在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曾参与中央高度重视、十余个部级单位协作完成的国家重大课题“和平崛起的新道路”的研究工作,为课题核心小组成员之一。
在本课程中,主讲人围绕建设文化强国的话题,对文化强国的概念、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特点等话题做了系统概括的阐释。
四、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五、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首位?
2.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大构想,张扬的正是中国古圣贤的文化理想
六、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它与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关系?
2.第二问: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理论、主义能直接作为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吗?